去年初,“咪蒙一个寒假靠2部短剧收入过亿”的话题登上热搜,网友直呼:“那个女人她杀回来了”!
咪蒙,一个永远走在流量前沿的人,她有着怎样的故事?
冲上热搜的两部短剧分别是《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和《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
前者单日充值超2000万,登顶一些平台的热门榜单,后者连续三天夺得短剧热力值第一。
这些作品有什么特别有魅力的地方吗?倒也说不上,主打一个节奏快、打脸爽,让观众看得心潮澎湃。
以前不久刚推出的《闪婚老伴是豪门》为例,剧情很是俗套:女主是柔弱可欺的“灰姑娘”,男主是霸道总裁;女主身边全是恶人,男主大手一挥就帮女主解决了所有问题。
大概是考虑到肯为短剧花钱的主要群体是中年妇女,这部剧里的女主和男主都是上了岁数的,情节基本围绕不成器的儿女和奇葩亲戚展开。
2012年,咪蒙曾说:
“影视作品只要准确击中观众某一个情绪点,接下来不要太脑残,就可以等着数钱了。”
“自恋就是最核心的人性,观众不过是想在屏幕里,看到自己。”
现在她正是践行了这个道理,目前收益证明她是正确的,年轻网友们尽管认为这种作品没有内涵,但也承认的确迎合了下沉市场。
有人说:“咪蒙真是嗅觉灵敏,简直流量天才,这个抢风口赚钱的能力不得不服。”
但也有人提出批评:“以前是靠文字,现在又是靠这种剧继续荼毒年轻一代。”
咪蒙是中文系出身,进入社会后,长期从事媒体工作,但过于文学性的文笔,其实是不太符合专业素养的。
她也曾出版过《守脑如玉》《圣人请卸妆》等作品,在作家圈子里,也算小有名气,但各种规则的束缚,依然让她感到拘束。
直到2015年,她和团队开始运营公众号,真正找到了适合她的天地。同年9月15日,咪蒙推送了第一篇微信公号文章。
起初,她的亲朋好友并不看好这个选择,毕竟当时公众号文章已经走上了下坡路,但没想到流量非常好。
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账号粉丝便突破了40万;截至2015年底,她发表的70篇文章,篇篇阅读量超过10万。
2016年,咪蒙的粉丝超过400万,文章的阅读量基本都超过百万,在《环球人物》上博得了版面,被称为“行走在自媒体塔尖”的人。
在那些年,“咪蒙”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网友、媒体甚至学者,都致力于剖析她成功的原因,主流结论是:文风直爽泼辣,迎合公众情绪。
咪蒙说,她从来不喜欢伤春悲秋的文字,“要的就是一种麻溜爽利的效果”。所以她的文章,往往“脏字与粗口齐飞,吐槽与毒舌一色”,抨击传统道德。
例如《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中,她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面临过的被求助的现象,最后没有歌颂真善美,而是说:
“如果善良是纵容,我愿意一辈子歹毒下去。”
这篇文章在3天内就收获了超350万的阅读量,为她吸粉超20万。
她所传递的价值观未必绝对正确或错误,但永远情理兼容并有强烈代入感,这就让无数感性高于理性的人围绕在她的身边,将她捧上神坛。
我们总说网络戾气重,许多人被这种戾气困扰,咪蒙则属于把戾气化为己用的人,甚至很多时候有意无意地扩大了这种戾气。
这种以粗暴、低俗甚至极端方式,附和闹腾的野生价值观的做法,在吸引来巨大流量的同时,也招致了无数骂声,甚至出现了“咪蒙之毒”的说法。
有人认为,咪蒙之毒是一种“恶之花”,宛如罂粟般绚丽刺目,却充满刻薄、偏激和冷漠,让人上瘾又伤人。
但咪蒙说:“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偏激,温和包容绝不是公众号的传播策略。”
她还表示,如今的时代不属于绝对正确的大师,公众捂上了耳朵,并不想听谁来表达自我,只想看到有人为他们代言。
从公众号文章到短剧,咪蒙都坚持这样的理论,而市场反馈的结果是:她的眼光没有问题,她摸清了人性。
人性是复杂的,本身就存在黑暗面,可这并不是宣扬消极价值观的理由。
当一种价值观面向公众时,它需要的是尽可能把人拉向光明,而非推入更深的黑暗。尤其编造“黑暗童话”来刺激公众情绪以牟利,更是不能被接受的。
2019年初,咪蒙的一篇题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刷屏网络。
文章讲述了作者的某朋友,出身寒门但成绩优异,是当年高考的市理科状元,大学期间为供妹妹上学,辛苦打工挣钱,最终因胃癌去世,年仅24岁。
文章夹叙夹议,充满了对社会、对人性的反思,很戳读者的泪点,很多人借此来指责命运、抨击现实,不乏消极言论。然而不久,文章被扒出完全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随后,咪蒙发表道歉信,被人民日报批评“避实就虚,避重就轻”,文章被指“不是打鸡血就是洒狗血,热衷精神传销,操纵大众情绪,尤为可鄙”。
自此,咪蒙淡出公众视野。直到今年,带着短剧杀回。但在短剧上,她过去的某些问题并没有消失。
去年11月开始,她的团队制作的多部网剧因为宣扬暴力、极端复仇等因素,被全网下架或禁止投流。
登上热搜的两部剧,相对于之前的作品,更加轻快幽默,价值观“爽中带正”,大概是吸取教训了。
并不是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要“伟光正”、搞宏大叙事。
正如短剧编剧李昕然所说,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深刻内涵没有什么追求,只图个爽,这难道有错吗?显然不是。
但尊重下沉市场,并不意味着文艺作品要放弃底线、一味迎合,更不意味着要对黑暗的、消极的因素俯首称臣,毕竟它们有引导作用。
黄有龙的族亲讲述:他从未带赵薇回湖南老家,赵薇与黄家人来往少
203资讯2025-05-13《“骗骗”喜欢你》海外定档 美澳英加等多地上映
165资讯2025-05-13人气碾压周杰伦的妈届顶流,凭什么敢卖2024内娱最贵的万元演唱会票?
160资讯2025-05-13张泽群晒与朱军周涛董卿同框照,四个人一起朗诵诗,真是其乐融融
158资讯2025-05-13湖南台跨年夜惊险一幕:王一博安全扣没扣紧,腾空吓哭何炅等人
157资讯2025-05-13痛别!著名相声、快板演员张金铭先生逝世
157资讯2025-05-1365岁倪萍含泪曝蔡磊近况:头抬不起来,说话困难!已签署遗体捐赠
156资讯2025-05-13跳水冠军龙道一:用体育和说唱诠释中国精神与文化自信
155资讯2025-05-13大S夫妻跨年,疑似保姆抱2岁的孩子出镜,孩子扭头看向S妈
154资讯2025-05-13马苏红裙亮相迎新年,吊带装扮明艳动人
152资讯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