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马丽当“皇后”,真的演好女性电影了么?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5-05   浏览次数:0

女性正在内娱突围。

最近一两年, 上至作品题材,下至 导演演员,女性的身影越来越多。

贾玲自导自演的两部女主戏都成为票房冠军;

赵丽颖也转型成功, 百花、飞天、金鹰三奖齐飞;

马丽也迎来自己的第一部大女主电影《水饺皇后》。

女性风口真的来了吗?


女性电影风起云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年,女性电影越来越多了。

这里的“女性”是一个泛指,包括女性题材、女演员、女导演

女性传记和女性悬疑在这两年异军突起。

包括最近上映的《水饺皇后》。网友直言,很励志,也很有话题度,但拍的一般。


而后者由于搭上了悬疑的风口,更是百花齐放。

张小斐有和陈思诚、韩寒合作的悬疑片《真相》。

赵丽颖手握与冯小刚合作的《向阳·花》,讲述出狱女子的故事,目前官宣主演阵容均为女性。


小花更是扎堆涌入。

张子枫和陈正道合作了大女主悬疑片《花漾》,讲述花滑少女谋杀案;还有和李玉、姚晨合作的“全女片”《下一个台风》。

李庚希有大女主悬疑片《即兴谋杀》,刘浩存、文淇有《想飞的女孩》,都是女性犯罪片。


女演员和女导演也在这两年开始突围。

春节档,贾玲的《热辣滚烫》以34亿票房成为年度票房冠军。五一档,乌日娜执导的《末路狂花钱》以7.8亿票房拿下档期冠军。

在这个整体票房水位偏低的年份,小成本女性电影也相继挺进了“亿元”梯队。

比如《出走的决心》《乔妍的心事》《灿烂的她》等。


女演员更是如此。

典型如赵丽颖, 百花、飞天、金鹰三奖齐飞,让她风光无限。


还记得当年FIRST电影节,海清恳求导演给女演员机会,如今看,似乎得到了回应。


女性风扎堆,但没有抗票房的?

不过,虽然刮起了女性风,但看票房榜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种割裂感。

演技好正当年的男演员,票房和演技大都还算匹配,到女演员这里,就非常不均衡了。

拿了大满贯的周迅章子怡们,盘点演技时常常出现,票房榜上高位查无此人。

更遑论高光时刻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巩俐张曼玉,更是活在互联网传说里。


既然女性已经成为消费主力军,为什么女演员却仍担不起票房重任呢?

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及女性擅长表现的题材以细腻为主,这与追求刺激的商业片是相悖的。

男演员的主要作品多是成熟的商业类型片,而女演员则以爱情片和小成本文艺片为主。


爱情片不同于商业片和喜剧,它的受众性别更明显,电影投资更小,对明星的依赖度不如对剧本和宣发的依赖。

所以演员要靠这个类型形成强有力的票房号召力,本身就是件难事。

看看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就知道了,前50名里,爱情片只有《前任3:再见前任》《少年的你》《夏洛特烦恼》三部。

况且《夏洛特烦恼》能不能定义为爱情片都要打个问号。


类型不同决定票房差异。

撬动票房的主力军不是那一小部分去欣赏视听语言和影后表演的影迷,而是要去电影院看最原始刻板刺激的观众。

当参演阵容里有一堆硬汉,那么这个戏一定足够暴力。

而如果谍战片的主角是一个女人,那么极大可能就会从枪林弹雨变成两性较量。


另一方面,票房高的电影里,女性的可替代性一般都比较强。

在中国内地上映的票房前50的电影中,除去好莱坞大片,国产片以战争动作片、科幻奇幻片、喜剧为主要类型。

战争动作片就不用说了,男演员的打戏是重头戏,女性只作为一个性别符号而出现。

既然只是性别符号,那么余男张蓝心卢靖姗可以,流量小花够资本进组也不是不可能。


“你知道我都有多羡慕你吗?我都拍了二十多年电影了,张艺谋都没有找我演。”

科幻奇幻片也是如此。

它的内核是已知世界和新兴世界的斗争与位移,所以戏眼在权谋争斗。

虽然《甄嬛传》证明了女性也可以权谋争斗,但电影的体量毕竟比电视剧短得多,两个小时讲完一个刺激人心的故事,有一道隐形的前提——要有现实可信度。

而在目前的男权社会里,危急关头,男性角色力挽狂澜的可信度,就是比女性高

所以主创会着墨于男性角色的刻画,女性则沦为边缘。


喜剧同样。

对于观众来说,美的、矜持的女演员更能撬动消费欲;对于片方来说,自带笑点的女演员肯定比情绪模糊的更不利于角色塑造。


所以,即便喜剧拥有强大票房号召力,也很少有女明星会主动往“喜剧人”形象靠拢。


只把“女性风”当流量的,都会被反噬?

这两年,“女性”可谓是遍地开花。

电视剧首先走在前面。

职场、复仇、性关系……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女性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成功和幸福模式,而是开始拥抱更多元化的人性探索。

比如《新闻女王》中的许诗情就是一个饱满而深邃的女性角色,在她身上既可以看到社会对女性美貌的利用与物化,也能看到个体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我接纳与重塑。


《黑色月光》和《小巷人家》则刻画了女性之间的情感张力,还被观众们称为“鸟嬛文学”。


综艺里也是如此。

今年的脱口秀就是女性的胜利。

从菜菜调侃月经羞耻,到小鹿的“婚礼是我一个人的项目”,再到杨笠说自己这是最后一次参加线上脱口秀比赛类综艺。

今年两档脱口秀节目中出圈女选手的比例比以往任何一季节目都高。

Echo讲的“二姐”的故事虽然在线下录制时拿到的是最低票,但在微博却转发2万,上了两个热搜。

在线下,甚至还涌现了“全女模式”。


但是这股热潮能持续多久却要打个问号。

参照好莱坞,早在2015年,好莱坞就掀起了女性电影潮,但现在却好像进入了倦怠期。

近两年的女性制作越来越剑走偏锋,搞起了“黑人女主”。

比如迪士尼的“黑美人鱼”“黑白雪公主”,太多元素的叠加反而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审美无能。

而且迪士尼的女性传记片《泳者之心》在北美表现也非常平庸,不像在国内好评如潮,并让很多女性观众为其摇旗呐喊。



这么一看,在国内,“女性”可能的确是个风口。

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中,女性是一种“处境”,随着社会意识的进步,这种“处境”正在被更多人关注到。


虽然仍然存在“为强而强”、挑起雌竞的情况,但在市场环境趋冷、投资越加谨慎的情况下,女性电影潮能够有这样的萌芽之势已是不易。

这也让我们更加期待这些作品之后的表现。


THE END
*
*